作者:程娅

1983年从苏州医学院毕业的张熔熔,毅然选择了不为人注目的病理科。经过16年的辛勤耕耘,她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0多项,填补了多项省市空白,部分项目达国内先进水平;两个科研项目同时通过专家鉴定;并多次荣获市卫生科技进步奖、新技术新项目奖、市科技成果奖,还荣获市第一届ASTRA医学奖,1997、1998连续两年荣立三等功。
人生在勤 索何获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张熔熔勤于学习,也善于学习,经常把国内外医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她注意到国外已较广泛使用的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能弥补传统病理报告的不足,于是在领导支持下引进了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在省内率先告别了手写报告的历史。她又注意到国外已在原有基础上开始开发使用计算机辅助的自动化图像分析仪进行细胞和组织形态定量测试,这项技术是对传统病理学的一次革命,她决定应用这项新技术介入胃粘膜病变这一临床最常见也最为棘手问题的研究,并向上级部门申报了《用国家分析测量参数诊断胃良恶性病变的可行性研究》这一课题。完成这项课题将攻克以往传统病理诊断难以进行定量研究的难关,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着她在艰辛中走向成功,论文发表了,课题通过了鉴定,专家高度评价了此项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在胃癌同类研究中步入国内先进行列。此时她的另一项科研课题《胃DNA含量、倍体分布成癌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也接近尾声,避免了医生原来仅凭光学显微镜主观判断的偏差,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带领全科同志把病理科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同时,她还关心着无锡病理学的发展。市卫生局把病理科规范化建设列为工作重点后,她为市病理质检标准的出台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经反复实践、论证、完善,她最终提出的修改意见受到同行的钦佩和病理学组的一致认可。
心底无私 人为先
张熔熔甘愿做好“病理法官”,当一名“幕后天使”。1996年,她挑起了二院病理科主任的担子。上任伊始,她首先围绕病理质控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在科内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技术操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在科室内统一了病理诊断标准,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分类;她坚持加强病理与临床的联系,在市内率先建立了病理查房制度,提高了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率,她常常为病理分析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苦思冥想,这份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使她赢得了病人的尊敬和信赖。由于她的严于律己,身无士卒,科室同志无不对工作认真负责,短短两年时间,二院病理科获得长足的进展,成为院先进科室和先进科研集体。对工作她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生活她却总是知足常乐;对荣誉,她更视作身外之物。
参政议政 言献策
张熔熔牢记自己是市政协委员,是二院支部副主任。除完成大量的业务、行政工作外,她积极参加市委各种活动。在市委开展的“知我家乡、爱我无锡、争作贡献”活动中,她带领支部党员集思广益,共献计献策15条。由她撰写的《关于医改后医院科研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和建议》的调研报告,在献良策对口交流会上与一院支部联合作了大会发言,并被整理成市委在政协全会上的集体提案;她在政协全会上另外提交的《关于推出“绿色”快餐盒的建议》也受到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张熔熔对二院支部工作倾注了许多心血,她带领支部全体党员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组织活动,积极发展党员,使支部工作在市委开展的“创建达标”活动中首年达标,她也被评为当年度“创文明支部、做四有新人”活动先进个人。
1999年,在“无锡市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中,张熔熔荣登榜单。面对这一切,她仍保持着特有的谦逊淡泊。我们深信,张熔熔在病理学领域一定会跋涉攻坚,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