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毅烈
追求是一个永恒的螺旋性的圆,到了终点又是新的起点。农工党员、常熟市政协委员、市第二人民医院支部主任张学仪以他的朴实无华,埋头苦干,在人生的道路上脚踏实地,求索不止。
一个崇高的抱负
1954年,年仅12岁出身医学世家的张学仪就爱上了医学,那时候农村缺医少药,他看到无数病人被病魔夺去生命。他幼小的心灵在颤抖,长大了立志要做一名医务工作者,为民治病救命。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与医学有缘分的年轻小伙子,于1959年考入了长沙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津市人民医院工作。充满朝气的张学仪决心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老区人民,在医学上大干一番。他在那里一干就是26个年头,这段生活经历使他与乡亲们结下深厚的感情。上世纪60至70年代,老区农村极为贫困,一些农民因无钱治病,结果是小病拖成大病,急病拖成慢性病,常常刚就医已无药可救。张学仪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一有空就访贫问苦,向当地农民宣传卫生知识,并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接济那些无钱买药的农民兄弟。
一颗炽热的事业心
情缘于水,那段难得的鱼水情,贯穿了张学仪的行医生涯。他从医36载,把整个心血都浇灌在神圣的医疗事业上。1988年调到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工作后,不论学术活动、社会活动多么繁忙,他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他恪守职责,多年如一日,不管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他都坚持到医院查房,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只要病人需要,他就出现在那里。当病人带着痛苦和疑惑入院时,他对病人说得最多的是:“你放心,你既然来了,我们一定尽心尽力给你医治。”
一次,一位患淋巴瘤的病人前来求治,张学仪热情接待了他,病人患部由于发出恶臭味,连家属都不愿意接触。张医生不怕臭,不嫌脏,亲自动手为病人多次换药。病人及家属极为感动,特意备了礼品上门酬谢,但每次都被张医生挡了回去。一位患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病人,术后病情危重,并发生大出血,共输血近1万毫升,张医生和他的同事们日夜守护在病人身旁,全力抢救近一月,终于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一位贲门癌患者前来就诊,张医生反复研究病情,认真拟定手术方案,手术从上午一直进行到傍晚达10小时,病人术后至今已10年之久,依然健在。一位年轻的腹腔肿瘤病人,家中父母离异,经济十分困难,自己已失去了治疗信心。张医生一面安慰病人,积极拟定手术方案,一面组织科室医护人员捐款1000多元,解决了病人一时的经济困难。病人感动地说:“来到四病区,见到张医生,就像见到了亲人。”病人和他的同事们都交口称道,张医生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有一颗炽热的心。
追求永无止境
张学仪牢记自己是市政协委员、二院支部主任,除完成大量的业务工作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由他撰写的《深化卫生改革,发展卫生事业的几点意见》的调研报告和《完善机制,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等提案,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他撰写的20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各级专业学术刊物。他对支部工作倾注大量心血,带领支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组织活动,1998年被苏州市委评为先进支部。他也多次被医院及卫生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面对荣誉,张学仪深知“成绩只意味过去,一切又将从零开始”,他的追求永无止境。